鳳山的村頭有石橋,橋叫“楊家橋”,橋梁的一頭有碑,碑文上面寫作楊氏開寨鼻祖耇進的名字。據后來查其“楊氏族譜”方知,這支楊氏苗族是明代初年入黔的,他們是被捆綁著。耇山完幾已75歲了,他拿出手腕對我說:你看,我們的手上還有捆綁的痕跡。他還說,我們這支苗族從江南來,有潘姓、楊姓、吳姓等,成家成寨的來,路上想解大小便就得讓押解的人解掉手中的繩,現在才有“解手”一詞。又還說,我們走路不同于江南的人,我們習慣背起手走路,也是因為那時手反捆形成的習慣。在施秉、黃平一帶,我考察了好多的苗族村寨,我發覺好多地方都是有這種說法,除顧氏、石氏等少數姓氏曾是以“將軍”先祖入黔之外,其他姓氏都說是從江西株柿巷捆綁來的。我是吳姓,我的父也曾對我這樣說過,而且還說是“耇吳”之后,現在還沿襲“子父”連名。如此說過,黃平、施秉這支苗族難道真的是明代才開始入黔的嗎?如果是這樣,那有的歷史得要改寫——之前有學者研究,認為苗族從都柳江,越過雷公山而入清水江、舞陽河一帶的。如果他們是明代才入黔的苗族,那就應該是從江南進入貴州的最后一支苗族。這就有待專家考證了。